400-123-4657

半岛体育

半岛新闻分类
走进三秦大地看振兴:村村不同“振兴策”却有相同“精气神”发布日期:2023-03-04 浏览次数:

  球王会体育官网球王会体育官网2月底,新京报记者跟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“弘扬延安精神,巩固脱贫成果,推进乡村振兴”采访组,实地走访了陕西省6个市、12个县区,看到了巩固脱贫的成果,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前景。

  目前,陕西省共有脱贫县56个,脱贫村6562个,脱贫人口142.2万户450.7万人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有效衔接乡村振兴,是陕西省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
  曾诞生伟大延安精神的黄土高原,“内生动力”里最不缺的就是志气与智慧。但就如同陕北到陕南的迥异天气与地貌,巩固脱贫成果,也不会有什么四海皆准的固定模板,一路走来,每个村落,都有不同的“振兴策”,却有相同“精气神”,它们植根于延安精神沃土,在新时代呈现着不同的昂扬面貌与盼头。

  83岁的王爱雪,很满意“幸福院”里的火炕,虽然是新房子,但村里改造危房危窑,仍把土窑洞里的一些设施照搬保留了,老人住了一辈子土窑洞,很多习惯不好改,灶台也留着,年过八旬的她非要自己操持三餐。八年前,王爱雪从老窑洞搬进了村里的“幸福院”,孩子也在村里有了工作,日子过得就像她习惯的火炕一样踏实。

  延安市宜川县云岩镇辛户村的“幸福院”,共有八套、十六间房,配套建有医务室、淋浴间、公厕、活动室。王爱雪的房间在中间位置,屋内陈设着沙发、桌子、灶台,还有火炕。“2015年,全国脱贫攻坚战打响,但村里有八户贫困老人、留守老人没有能力建新房,窑洞又年久失修,最后就由咱们支部牵头,协调用地,幸福院由老人们无偿使用。”云岩镇副镇长、辛户村党支部书记张延刚向记者介绍。

  “曾经的辛户村,世世代代住土窑洞。”张延刚回忆说,过去村子穷,当了村支书后,他一门心思就想给村子谋个出路,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。“我是庄稼人,除了自力更生种地,没有别的本事。”考虑到村子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种植,张延刚率先承包了村里50亩地,连同自家责任田一次性栽种苹果60亩,同时带领村民平地400亩,全部栽种苹果树。庄稼人的“本事”,土地给予回报。几年后,漫山遍野的苹果树,不愁卖的大苹果。

  这两年,辛户村不仅是苹果,蘑菇、畜牧等产业也发展迅速,很多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。自主的产业发展起来了,村民的日子日渐富裕,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老人也没有被忘记,一起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土窑洞搬进了全新的砖瓦房。

  陕西省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,这两年,当地始终坚持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根本措施,而且会定期开展收入调度,同时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,其中就包括发展山地苹果、“小木耳”等特色产业,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。

  红彤彤的山地苹果,红火的不仅是辛户村的日子。距离辛户村百公里外的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,也曾是“黄土沟”里一座普通的小山村,因为穷,村里“出行难、娶媳妇难、干事难”,被当地人称为“三难村”。记者探访时,村里的苹果树绝大多数实现了机械化种植,苹果销往北上广等40多个城市,60%的收入来源依靠苹果,苹果产业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。

  搭建新的支部班子、把村里走出去的能人请回来、发展特色产业……谋发展,办法总比困难多,通过“支部引领、合作经营、企业带动、群众参与”的发展模式,昔日的“三难村”终于不再那么难,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了19500元。

  一切为民的精准扶贫 守住了底线余公里的白家庄村,张玉成的家装修得古香古色,干净的地砖,全新的木家具。2017年,张玉成和王爱雪一样从土窑洞搬进了新居。

  白家庄村是脱贫攻坚期间建立的一个移民新迁点,这里住着三个自然村子的130户,其中脱贫户44户。60岁的张玉成是脱贫户之一。因为当地属于川道,受小气候影响只能种些玉米,收入很少。后来村里发展设施农业,村民们种起了大棚瓜果蔬菜,一年收入六七万元。但和其他村民不一样的是,张玉成还有额外的一摊子事儿——养牛,2018年,刚刚搬入新家的张玉成就贷款买了30头小牛犊,“当时帮扶干部跟我们说,思想要转变,胆子要放大,要多种经营。我就听劝,一边种地,一边养牛,开始两条腿走路。”

  高一搬迁安置点是2018年建成,目前共有搬迁群众750户2783人,居民来自4个镇19个村。十里铺街办高一社区驻点干部柳飞介绍,小区从平日管理中探索建立了“片区长+楼栋长+单元长+党员中心户长”和“防返贫监测员+就业管理员+文明引导员+民事调解员”的四长四员网格管理服务体系,实现了劳动力就业“需求调查、岗位推送、人岗匹配、输送服务”四个精准,确保了易地搬迁“零就业家庭”动态清零。

  “我们的防返贫监测员每周都会进行信息更新,随时了解动态。”去年10月,小区的一位防返贫监测员在走访时了解到,辖区一位50多岁的搬迁群众不幸确诊癌症晚期,治疗费用支出较大,存在返贫风险。社区及时研判,将该群众纳入重点监测对象,制定了针对性帮扶措施。为这位群众申报了临时救助资金,并纳入低保,提高医保报销比例。“他是家里的顶梁柱,病了之后,我们立刻给她的妻子提供了就业岗位。现在他的妻子在我们的社区工厂上班。儿子毕业后,我们也帮着介绍了工作。”

  来自家门口的就业机会,终于让“留守”不再成为乡村的平常。山阳县凉水井村的陈娜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,方便照顾孩子。2018年,村里有了一家名为山阳县和丰阳光食用菌产业园,是集食用菌工厂化研发、生产、加工、销售、培训等为一体的示范园,看到产业园招人,陈娜便和丈夫一起到园区上班了。

  产业园负责人介绍,“单产业园厂房里就解决了500人的就业问题,其中四分之一都是脱贫户。近两年,周边不少村民都开始在自家院子种蘑菇,园区会从他们手中收蘑菇,帮着销售。”

  在产业园的旁边,还有一家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公司,同样提供着充足的就业机会。在山阳县,通过精准落实帮扶措施,建设产业园区、社区工厂、就业帮扶车间共268个,实现了有劳动能力易地搬迁家庭中至少能有一人稳定就业。

 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口,“农村楷模郝家桥”七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。这座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深处的小山村,有着光荣历史。早在抗战时期,绥德地委通过开展“村村学习郝家桥,人人学习刘玉厚”活动,掀起了大生产热潮;1944年,郝家桥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“农村楷模”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郝家桥村积极发展特色产业,荣获“全国脱贫攻坚楷模”荣誉称号。

  今年22岁的马迪是郝家桥村的一名讲解员,大学毕业后来到郝家桥村。虽然毕业后也有很多选择,但考虑到村里近几年发展迅速,旅游发展前景好,待遇又不低,马迪没有选择到更大的城市发展,觉得在家乡一样有好前景。这两年,像马迪这样安心在家乡寻找事业机会的年轻人,越来越多。

  和陕北南部众多的村庄一样,山沟沟里的郝家桥村,长期受制于交通、气候、资源等不利条件,直到2014年,村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30.7%。2015年,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上任后,想尽一切兴产业,成立了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,建成了生态果园、温室大棚、湖羊和生猪养殖场、光伏电站,大大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。更依托村里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旅游,打文化牌、做培训业、吃旅游饭,让全村找到了一条致富的路子。

  其实,陕西纵跨黄河、长江两大流域,是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,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独特的旅游资源,只要创新思路、找准定位、做好服务,很多村子都能找到产业振兴的康庄大道。

  一条石板路的两旁,闲置的土窑洞变身特色民宿,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的赵家岸村,把陕北特色窑洞打造成民宿集群,配以大棚采摘、山庄垂钓,因地制宜构建起完整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,很快让村子成为小有名气的旅游打卡地。

  据驻村干部申健介绍,赵家岸村先后于2005年与2009年经历了两次整村搬迁,从山体窑洞搬进了美丽乡村新民居。整村搬迁后,300孔山体窑洞闲置。闲置的窑洞,后来居然被证明恰恰是发展旅游的“富矿”。2018年,赵家岸村通过招商引资引进“兀里红谣”民宿项目,按照“一院一景一主题”分两期对旧窑洞进行全面升级改造。项目2021年5月正式运营后,游客纷至沓来。

  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,一个占地20亩的养殖基地里,直径8米、高1.5米的水池密集分布,匙吻鲟、黄辣丁、鲈鱼,养的都是市场上最畅销的鱼种。水质监测器、高清监测系统、24小时增氧泵、气象站等智慧设备,可以实时监测鱼的生长环境,实现自动投食、自动增氧、自动监测水质水温等,“通过手机轻松远程完成各种参数调试,让鱼时刻生活在最舒适的环境中。”基地技术人员介绍说。

  军坝村党支部书记刘光兴表示,涧池镇军坝村距汉阴县城5公里,国道316穿境而过,是月河川道沿岸地理位置优越的村之一,也是汉阴县确定的乡村振兴示范村。去年,军坝村党支部与新华村永丰生态农业公司党支部结成“村企联”对子,抢抓住了水产消费机遇,利用洞河流域良好的水资源优势,村上出项目、企业出技术,统一鱼苗供应、统一技术指导、统一市场销售,打造了这个数字农业示范项目。


网站地图